地質勘查是礦產資源開發的基礎,也是各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近日,院士專家齊聚天津,在202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國內外地質調查新進展論壇上,分享最新勘查成果、探討前沿技術方法,旨在進一步推動全球地質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1
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需加強
面對全球資源競爭的加劇,確保國內資源供應的安全穩定,對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深化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與利用,構建一套安全可靠、覆蓋勘探開發儲備全鏈條的體系,以精準對接國內需求,滿足高質量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雙碳’目標的深入實施,戰略性礦產的需求結構正經歷變革。傳統礦產如鐵、錳、鋁的消費量將持續高位運行,而鋰、鈷、鎳等清潔能源與新興產業所需礦產的需求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然而,國內礦產勘查市場活力欠缺、勘查開發動力不足、科技支撐體系薄弱等問題,依然嚴重制約著我國礦產資源領域的發展,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
2
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保障能源資源安全和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固,迫切需要加速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加大探礦權投放力度,鼓勵企業積極投身于礦產資源的勘探工作。《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油氣和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均連續三年實現正增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菊興表示,隨著西部地區銅礦重大找礦突破成果的開發,到2040年,銅礦山產量有望增加到267萬噸,二次產量將達到650萬噸,銅礦對外依存度將下降至50%左右。盡管新一輪找礦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我國礦產勘查的難度正日益加大,勘查工作已從淺部轉向深部,從低山區轉到中高山-深切割區,找礦難度不斷增大,這需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要推動形成更多成礦理論、找礦理論,推動高精尖勘探開發裝備國產化,加強地質科技人才的培養等。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地質調查院正高級工程師陳旭表示,通過科技攻關,目前“湘黔鄂地區南華紀錳礦成礦模式”已進一步深化了“內源外生”成礦理論,對勘查錳礦起到重要作用。
3
開展國際合作勢在必行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自給自足所有資源。開展國際合作勢在必行。
當前,全球各國在資源探明量、開發利用量、投入力度、并購活動以及技術力量等方面均存在顯著的不平衡現象,這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著各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產業互補性日益凸顯,進一步促進了合作的可能性。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副主任王洪亮表示,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等平臺,地球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已被深度融入中哈、中烏、中吉、中塔、中巴等國家間的聯合聲明之中。推動地球科學研究、地質調查以及礦業投資等領域的合作,不僅為國家層面上開展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強國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以及各國對礦業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深刻認識,都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特別是在非洲,這片占全球礦產資源量35%的大陸,其大量的資源勘探與開采仍處于初級階段,與各國的合作將為雙方帶來新的生產力,通過將礦業新質生產力與當地的資源、市場、要素相結合,將釋放出巨大的價值潛力。在論壇上,南非地球科學委員會主任莫薩·馬布扎強調,南非高度重視關鍵礦產資源的開發,并期待通過擴大合作范圍,深入挖掘本國礦產資源潛力,以關鍵礦產資源推動經濟發展,踐行全球合作與承諾。盈科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任、全球董事會主任梅向榮認為,中國與非洲的攜手合作,有望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和塑造世界未來的重要力量。
此外,加拿大北部鎳礦勘探公司首席執行官和總地質師郭英廷表示,在加拿大進行資源勘查開發時,企業可以考慮非戰略金屬項目,如黃金、煤、鐵等,但本土的戰略礦產項目則基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進一步凸顯了國際合作在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
來源:中國礦業報
免責聲明 |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