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根本遵循 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以下簡稱《論述摘編》)全面系統準確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進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推進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深學篤行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自然資源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要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與世界意義,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自然資源事業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一)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我們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經驗的升華凝練,在新時代應運而生,深刻闡明如何推進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問題,回答時代之問,引領時代發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回顧古今中外曾發生過的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事件,習近平總書記警示我們,“這些深刻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不能再在我們手上重犯!”面對新發展階段,總書記強調,“過去,我們不太注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太注重能源供給的可能性和可持續性。這種觀念和做法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了。”“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性”。步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自然資源管理從注重單純經濟發展要素管理向自然生態和經濟發展要素管理并舉轉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陣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應對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新變化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不偏移。(二)理論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從自然資源工作的客觀實際和豐富實踐出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和升華,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生態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自然資源領域的原創性貢獻。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深刻揭示、運用和深化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與時俱進。“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深刻闡釋了自然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然資源是生存之基、發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態之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揭示自然資源工作的底層邏輯,總結各類自然資源要素治理的客觀規律,形成了科學嚴謹、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彰顯了自然資源工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突出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在自然資源工作中的融會貫通落實。(三)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自然資源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蘊含著富有前瞻性、本質性、實踐性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蘊含著新時代資源利用觀、資源價值觀與資源安全觀,明確了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是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于新時代新征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廈門筼筜湖治理的鮮活樣本,以高水平的海洋生態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和經驗,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偉力。(四)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領域的系列重要論述,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追求和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自然資源治理助推和平與發展提出中國理念、中國方案。《論述摘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突破了西方近代形成的“人類主體”論和“自然主體”論兩種單向認知模式的局限性,走出人與自然在世界的位置只能處于一上一下的觀念桎梏,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提出了解決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則對全世界破解保護和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具有外部性,能源資源安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基于合作共贏,提出多元化合作路徑,積極推動深地、深海、深空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強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堅定維護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推動共建全球資源環境治理體系,呼吁全球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
把握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系統回答了自然資源工作實現什么目標、堅持什么原則、實施什么舉措等根本性問題,為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的時代背景、思想脈絡、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
(一)錨定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目標“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自然資源工作服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黨全面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化,是積極應對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現代化,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是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的現代化。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是邏輯起點,這要求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自然資源比較優勢。“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是原則,既要促進區域間經濟和人口均衡,也要促進地區間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核心理念,闡釋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還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二)把握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總要求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已基本形成,要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體制。要完善法律體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法律法規改廢釋纂,加強行政執法,嚴格公正司法。還要強化制度執行,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保證黨中央關于自然資源決策部署落地生效。(三)統籌實施資源、空間、生態“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要系統謀劃推動自然資源事業改革發展,著力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增強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水平,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全面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四)形成“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國際合作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主張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為共創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指明了方向。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認真履行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領域國際公約,深化與國際組織合作,加強雙多邊合作。要主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積極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及相關進程,加強國際公共服務和產品提供,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聯合研究。要發揮發展中大國引領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綠色“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要持續優化全球生態治理工作格局,推進在華國際組織及國際組織在華中心建設,搭建高級別外交品牌和平臺,充分發揮地方和民間合作平臺優勢,積極推動援外工作,加強人才培養,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和行動的對外宣介。要加強極地、深海的認識、保護和利用。攜手共筑全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新格局,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釋宣傳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然資源工作之所以發生歷史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要以自然資源工作為基點,豐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實踐體系,扎實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釋、傳播、踐行,在思想認識上、發展理念上、價值取向上,勇做深入踐行者和不懈奮斗者,努力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宣傳高地、理論研究高地、貫徹落實平臺、制度創新平臺與實踐傳播平臺。
(一)深入認識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學習《論述摘編》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作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握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著力點的重要抓手,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融會貫通學。要著重把《論述摘編》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結合起來學,將《論述摘編》置于“四個重大轉變”背景和“五個重大關系”要求下把握,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把《論述摘編》和黨的創新理論貫通起來學,尊重自然資源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與社會規律,以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主體,一體貫通學習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及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把《論述摘編》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學,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和戰略舉措,以推動自然資源工作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二)深入研究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建設,著力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礎性理論研究,厘清基本概念、基本屬性、基本關系、基本規律、基本理論,明晰自然資源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學理、道理和行動路徑。要搭建自然資源領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平臺,充分調動部系統內外及國際智庫的優勢研究力量,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人才梯隊,加強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瞻性、系統性、戰略性、應用性研究,進一步加強中國自然資源經濟學學科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的系列成果。構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資源話語體系,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持續傳播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成果,廣泛宣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舉世矚目的成就,深入傳播好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布局與行動方略,更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文明”系列宣傳闡釋品牌推廣。(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自然資源管理實踐,要切實把握自然資源經濟研究工作底層邏輯,通過基層創新,促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深度融合,緊扣自然資源部“兩統一”核心職責履行,錨定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目標,把握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總要求,堅持自然資源安全高效永續利用目標導向,節約資源、統籌空間、系統治理、永續利用,圍繞“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工作定位,加強自然資源重大基礎理論問題攻關,開展自然資源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研究,善于運用改革辦法破解難題,高質量做好自然資源經濟、管理、改革各項研究支撐工作,不斷強化隊伍建設,努力探索面向未來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理論和制度創新,促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形成家底厚、飯碗滿、生態優的格局。
來源:自然資源部公眾號
免責聲明 |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
|